3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边广琦介绍了《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的有关情况。他表示,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快速发展,在新型电力系统中作用日益凸显,有力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为加强行业发展引导,服务“双碳”战略实施,国家能源局组织编制《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并在国家能源局门户网站公开。
据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消息,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首个新能源合作重点项目——国家电投铝电公司降碳增绿项目近日获批实施。此项目是全国首个跨省区绿电直连项目,也标志着内蒙古自治区深化与周边省区能源专项合作步入新阶段。
氢能具备绿色低碳、能量密度高、来源广泛等显著优势,被视为未来能源体系的“关键拼图”。技术先进、政策支持、资本热捧……过去几年,氢能头顶各种光环,却始终像一辆挂一挡的卡车,轰鸣却跑不快。与政策热度和技术储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氢能产业化、商业化进程始终步履蹒跚。
美国“旗语”新闻社近日刊文称,中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报道援引《碳简报》的最新分析称,2024年中国出口的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和电动汽车电池,帮助全球碳排放总量减少了1%。如果计入中国海外清洁技术工厂产品的减排效应,这一比例将升至1.5%,几乎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年碳排放总量。
绿证作为我国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对营造绿色消费环境、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化绿证核发全覆盖工作,做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以下简称分布式项目)绿证核发,结合浙江、河南、广东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获悉,由我国牵头制定的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标准《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低压直流系统及用例》近日正式发布。该标准是光伏直流领域的首个国际标准,为分布式光伏开发与新型配电系统建设奠定了基础,为全球分布式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指南。
光伏产品碳足迹正逐渐成为衡量产业低碳水平的核心指标,影响着全球光伏贸易、市场准入及国际合作。近日,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牵头,通威等行业龙头企业及专家共同参与策划的国际光伏领域首个产品碳足迹国际标准《光伏产品碳足迹产品种类规则第1部分:光伏组件》(IEC 63667—1)成功立项。该标准立项将对全球光伏产业统一碳规则有怎样的推动作用?企业方对此又有何看法?
光伏呈现增长态势,是广东助力“双碳”的一个缩影。2025年1-6月,广东绿电交易电量82.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0.2%。自2021年6月广东开展绿电交易试点以来,绿色环境属性交易价格降至6.7厘/千瓦时,意味着用户可用更低成本购买绿电,为全省能源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全球气候变化挑战迫在眉睫,向绿色清洁能源转型已成共识,氢能逐渐成为各国能源战略的核心支柱之一。业界人士认为,面对氢能产业化的规则缺失、成本挑战与技术瓶颈等问题,唯有各国携手合作、共享经验、优化布局,才能加速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进程。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根据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有关安排,现将2025年、2026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和重点用能行业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